萬華協力 / 踩街
起因於萬華個案的複雜度高,往往一個案子就有好幾個機構同時進入,因此萬華協力聯盟成立的初衷相當單純:「我們社福機構不要單打獨鬥」,而是透過固定的聚會,讓彼此更了解對方的服務如何進行,並思考如何進行串聯合作,這樣的想法很快就獲得在地社福機構的認同並形成聯盟。

萬華社區協力聯盟由 2006 年至今,即將邁入第 16 個年頭,協力夥伴們也不僅限於萬華區的單位,各協力機構的服務面向也非常多元。聯盟藉由每月一次的聚會,定期分享夥伴們所面臨的第一線社會福利議題,透過交流資訊、相互學習,更形成合作與協力的平台。

例如許多因應服務需求而長出來的次協力,包括「待用劵服務」、「社區頭路」、「居住小協力」以及每年一次的「艋舺踩街」活動,透過萬華的社福團體、弱勢家庭、志工等盛裝打扮上街發送祝福,促使鄰里組織和在地店家對完萬華社福單位的認識,提升協助在地弱勢族群的意識,也增加三者之間的串連合作機會。
110年艋舺踩街「人人有頭路,社區好興旺」
而110年的「艋舺踩街」雖然受到疫情影響,縮小規模辦理,但對店家和在地鄰里組織的感謝仍不減一分,仍然透過萬華社區協力聯盟的成員代表,將感謝和祝福傳遞到店家和在地鄰里組織手裡。
拜訪店家致贈感謝狀 ——
海天香餃
馬家莊便當
培根市集
培根市集是近20個萬華地緣社會福利、社區營造、創新教育、理念倡議團體自力發起合辦,從打造平台、串聯合作的心意出發,自2016年冬起,展開一連串關於弱勢經濟自立、社區友善互助的實驗行動─因此有了以「培力」與「草根」為核心概念的市集,以往每年會舉辦三場市集。

110 年因疫情衝擊,培根市集於年底舉辦唯一一場「破慶典:培根伸懶腰」;「破」代表著很多的意思,有今年 5 月萬華被指責為「破」口;疫情中許多底層居民生活及工作「破」碎;在困境中在地組織、底層民眾、社區店家一起突「破」,相互扶持、合作連結。​

這次市集除了內部組織攤位,也邀請萬華在地店家前來擺攤,同時還有展覽、音樂會和市集前的線上短講,希望透過這次活動,帶動萬華的復甦、一起破土而出。
條通女子
臺北市的中山北路、南京東路、新生北路及市民大道所圍成的區域是全台酒店文化最密集的地方,在燈光霓虹閃爍的條通中,不難發現女性努力工作的身影。

每當新聞跑馬燈飄過「某某酒店女子......」,過往被塞進腦海裡的告誡好像就又被多上了幾道鎖,但也從沒有機會真正去接觸酒店公關業,即使再好奇,終究只能隔著一層「聽說來」的紗。​

而社會大眾對於酒店文化仍有負面的刻板印象,更別說在酒店工作的女性,因緣際會下,管家們在去年的萬華協力聯盟的紓困會議中,認識了酒與妹仔的日常,進而一個點連一個點,認識了連晨輧導演、席耶娜以及島內散步,這些長期關注酒店公關業去汙名的夥伴。​

他們之中,有人透過影像去理解這個行業也理解身處其中的母親;有人透過巡迴講座、策展,讓外界重新認識酒店公關業;也有用導覽、沉浸式體驗將人直接帶進場域中親自體驗。​
不再只是「聽說」
臺北市婦女館今年辦理一場次論壇與兩場次的走讀活動,讓大眾不再用「聽說來」的紗看見條通女子。而不管是哪種方式,都是他們向社會開啟對話的嘗試,自現身說法,讓酒店公關業不再只是片面的「聽說」,而去看見那個同樣活在台北這片天空下的「人」,理解每個選擇背後的故事。​
走讀活動|林森北雲端散步
論壇|那些在林森北的日子
花開花落
─── 被低估的女性無家者線上常設展
策展人|蕭信似 、辛宜珊
在無家者議題中,我們經常關注的會是居住、溫飽等議題,但性別因素帶來的影響,並不會因為到了街頭就消失。 因此,這次臺北市婦女館也與人生百味及芒草心合作,集結實務經驗及真實故事,辦理【花開花落-被低估的女性無家者】線上展,帶領民眾了解無家者中的「性別」議題。

當女性被冠上女兒、妻子、母親等角色名稱,被認為為家庭的付出是理所當然,而未達「應盡」的責任時,則可能遭受外界與家人的多方責備;有時,甚至家暴與家庭驅離都被做個人歸因,要女性認知為這是自己該承擔的後果。

本次展覽以認識無家者為開頭,說明無家者的現況,接著帶出女性於街頭生存的種種不便,並且準備三則真實的故事,讓大眾理解女性成為無家者並非單一因素,其中阿玟的故事更令人印象深刻,一生都背負著傳統家庭責任的阿玟仍從家庭掉落,而掉落至街頭的她,在擺脫身分後,反而能盡情做想做的事,為自己而活。
展覽回饋中,有位民眾想謝謝故事的主角們:「大姐們的故事令人動容,謝謝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人生。人生在世狀態不一定相類似,但總有需要從低谷重新爬起的時候,越是艱困的外在環境越是需要自我的堅毅,佩服他們的韌性及力量。」,也有民眾提到展覽激發出的反思:「三位女性無家者的故事,因為可以讓我更靠近她們.也很喜歡對家這個概念的延伸問題,引發我思考何為家?我想要一個怎麼樣的家?以及自己的家庭狀態,更去看見父權體制對女性的壓迫。」

花開花落-被低估的女性無家者以線上形式呈現,跨越地理限制,讓議題觸及不分區域,期待透過展覽,喚起大眾意識,思考自我與家的關係,並且去除汙名化,創造一個街頭友善的文化。